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间,
通过生产生活实践,
与不断和疾病作斗争中,
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科学。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兼容并蓄、创新开放,
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
疾病观、防治观。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是,
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小编和你一起回顾,
中国的中医药有多牛逼!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名医典籍相继面世
古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积累治病用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春秋战国,扁鹊在前人经验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中医药经典相继面世。《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早期完整的中药学文献。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学者们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融合、汇通。
地道中药多达上万种 中药材资源领先世界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一般也将中药称为中草药。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中药材的分布也呈现不均衡性。中药种类分布规律从我国东北向西南由少增多,由1000种增加到5000种。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传统将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分为八大区域。
可见,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在世界上具有领先优势,得益于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
多个中医药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至今,已有83项中医药类项目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300多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进入市、县级保护名录的中医药项目数量更多。
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针灸。早在唐代,中国针灸就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如今针灸已经传播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首部《中医药法》实施 助力中医药行业腾飞
酝酿了3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医药正式迈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作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展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等,对于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