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亳文化研究

发布者:bwhadmin发布时间:2012-07-07浏览次数:90

《市场星报》报道

 

亳州之上   

 

《市场星报》记者  胡作法

 1
  去亳州差不多算是我的夙愿了。
  早几年前,我还在一家周刊任职时,就有过要做一个“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策划”的构想,亳州自然是在视野中的。南有徽州,北有亳州,这差不多是安徽“双峰并峙”的文化高峰了,因此,关于亳州的策划一直是在准备中的。2010年,河南安阳曹操墓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之时,我与古井集团的杨小凡先生取得联系,并受到他的热忱邀请,希望我及时跟进,做一期策划,或正视听。可惜此事因种种原由而一再搁浅,兼之我后来工作的变动,亳州,便成了我梦里依稀牵挂的一段衷肠。此次恰逢《亳文化概论》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召开,70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在亳州师专,纵论“亳文化”的渊流及发展,可谓恰逢其时。而倾听之余,更是有机会触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细节,感知它真实的气息,算是了却了一桩夙愿。
  从庐州到亳州,4小时、344公里的行程固然有些漫长,但想着亳州的初见,心也便安宁了起来。同车诸君均是媒体圈里的朋友,话题不少,故而一路倒也颇为热闹。
  车过淮河后,北方的气质渐渐分明起来,平坦的大地上,一望无际的麦田被笔直的河道与挺拔的白杨所分隔,秸杆焚烧后的灰烬,以恣意的黑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坦荡,却也温情,会成为很好的肥料,助力来年春天麦苗们的生长。
  12点25分,我们的车终于驶上亳州市的环城路上,同行的武君说,亳州没有二环,这条路便算是一环了。马路一侧高大浓密的白杨和水杉,似乎在有意遮蔽着这个城市影像,让我们一时间还看不到它真实的面目。另一侧是典型的城郊气息,一些加油站、汽配和维修之类的店面无规则地排列着,似在昭示这座城市的核心即将到来。

2
  在我做周刊的几年中,“文化”确乎是我所努力追踪的目标和写作的方向。几年中,我去过一些地方,行走,采访,构想,然后在文字里呈现,有一段时间它让我兴奋,并为之沉迷,但渐渐地,我开始怀疑并陷在一种焦虑中,我们有限的描述能否真正接近文化的本质,能否真实地呈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史?文化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表达?
  同样做过周刊如今已转战电视行业的于继勇也持同样的观点:“从纸到纸毫无意义”,这是他重复最多的话。当他开始试图用影像去表达对文化的理解时,我想他其实也还是有矛盾的,因为他捕捉到的影像未必是不加修饰、原样呈现的东西,特别是在“媒体”介入的前提下,一切便有了偏差。这当然不是此处我所要讨论的话题。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是,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早在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几十年后的1882年,同样是德国人的拉采尔提出“文化地理学”这一概念,认为地理的因素会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如果以其来解释亳州的文化或许便找到了真正的源头。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黄河、淮河及长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分水岭,而在黄淮之间,一条大河贯通南北,这便是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经尉氏、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进入安徽境内,流经亳州、涡阳、蒙城,最后于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全长380公里的涡河,在安徽境内有227公里,其中亳州境内就有180公里,这180公里的天泽之水,究竟以怎样的形态在哺育着两岸的生活,又孕育着怎样的文化,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想象的是,沿河两岸数百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是农耕文明的最好平台。而涡河的存在,不仅使得其渔业发达,也是豫、皖间的水运要道,这便可以解释亳州文化上的许多事情。
史料记载,几千年以前,这里水网密布,如同江南。那么多水的亳州,它的文化应该是灵性的,阴柔的,所以,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水(柔)是老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水利万物而不争,至柔而克至刚,其实正是整个《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这或多或少也与涡河的哺育有关。
  与水相关的另一个存在应该就是酒。酒在亳州渊远而流长,公元前17世纪初,汤王伐纣,建立商,定都于亳,便下令“饮必祭,祭必酒”,“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可见酒在那时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品。自春秋始,当地人用古井甘泉酿酒,自此亳州酒业久盛不衰,相沿不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酿春洒及九酿酒法贡奉于汉献帝,自此,“古井贡酒”年年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以其推算,亳州产酒的历史至少已有1800多年了。曹孟德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不仅可以解忧,更能壮英雄豪气,历史上的亳州尚武好侠,曹魏时期,更是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酒的兴起想必与此也有关联。另外,酒在排忧解愁之外,酒还可以袪寒、去湿,可以解除常年水边生活的不适,这怕是酒在亳州风行的民间基因。当然,这还只是我的猜测而并非确论。
  与酒相伴而行的是亳州药业的兴盛,这当与华佗有着不解之缘。华佗之后,亳州黎民百姓嗣承华佗遗风,种植加工中药材的传统绵亘不衰,所产药材最受药商青睐。每年重阳节,亳州黎民借朝拜华祖庵的庙会,摆摊售卖药材。兼之涡河水运的发达,南北药商辐辏而至,购售南北药材,到明末清初,亳州遂成药材集散地。而迎来送往中,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好东西。药与酒,两者相得益彰,这的确是有意思的现象。药与酒差不多是与中国文人相伴一生的家什,酒可以忘忧,可以是精神胜利的法宝,但同样不可避免地对生命产生伤害。当我们用酒寻求精神的慰藉时,药的出现,恰好可以调理生元,祛病强身,而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亳州人对世俗生活的调和呢?

3
  不得不承认,亳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关于老、庄,关于曹操,我们都有所耳闻,还有花戏楼、运兵道、华佗庵、道德中宫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22家,占全省的l/3,这足够说明这里是一座文化之城。在亳州短暂的停留里,我们自然少不得要去感受一下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贝,但走马观花之余,我们不免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中。
  对于亳州来说,曹操是一个更为世俗的话题,安阳的曹操墓之争之所以能成为2010年中国文化十大事件之一,自然与曹操的历史影响是分不开的。在这一事件上,亳州似乎是低调的,不知是不是深受老庄哲学的浸染,于此缄默不言,一任自然。事实上,曹操宗族墓群与运兵道是这两大历史遗留,自可力证曹操的亳州身份并在亳州有过活动。这其中,构思巧妙的运兵道究竟意欲何为至今还值得猜测。当我们在仅容一人还要半低着头通过的地下巷道内鱼贯而行时,我们对导游所说的曹操借此反复运兵到城外以壮声势的说法颇有怀疑。一则不符合一生都在征剿别人的曹操强势的性格;二是以此运兵以装声势更是殊无必要,疑兵之计对曹操来说应是小儿科的东西,想来不至于用这样的主意;三是如此巨大的工程仅用于运兵价值并不大。再有,曹魏时期,亳州这一带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运兵一说当然值得怀疑。听导游说运兵全长可能达10000米,那么它的修建决非易事,如此巨大的工程当然不会只是用来做“疑兵之计”。我想更多的是用于战争的防范,或者对于战场上的奇袭。亳州的百姓间流传,1938年日本军队轰炸亳州,当时逃难的人都知道亳州城下有暗道,于是纷纷去避难,这便可以作一佐证。当然,巷道内无比的清凉或许可用于士兵避暑、或者贮存粮草之用也未可知。至于巷道的复式分行、耳洞设伏、回旋往复有如迷宫等结构特点,倒是可以见出修筑者过人的心机,即便于此“地下”工程,也毫不含糊。从这一点看,又有点像是曹操所为。
  花戏楼是另一个有形的历史,也是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宝之一。尽管它繁复的建筑艺术让人目不暇接,但其艺术形态及旨趣并未有脱离民间的喜好,气韵雄浑的砖雕、华丽多彩的木雕,体现着晋派雕刻艺术的特点,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这恰恰与花戏楼的建造者——山陕客商捐资所建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商在此的晋商们在他乡(亳州)建立会馆,作为交际的舞台,自然少不了要体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审美趣好,又不免要兼顾他们客居之地的文化风情。因此,晋派建筑与徽派建筑风格的互融便是极自然的事,其实位处江南的徽派讲究简约素朴古典,而居于西北的晋人则无疑更喜欢喧闹绚丽,这一点从那些砖雕、木雕上的图案便可以看得出来。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砖上,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组成《大梁城》、《郭子仪上寿》、《白蛇传》、《吴越之战》、《三顾茅庐》等戏剧故事,可谓不厌其烦。而花戏楼的大木透雕上共刻有《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上方谷》、《七擒孟获》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这不仅可以看出山陕商人的富甲天下以及不同流俗的欣赏品位,更可以对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美术和戏剧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还有华祖庵与道德中宫,虽然久经岁月磨洗,但至少香火依存,诠释着文化恒久流传的要义,也为亳州这座城市保留了文化的味道。

4
  与大多数的游客一样,我们在运兵道里猜想,在花戏楼前感叹,在华祖庵里怀古,尽管浩瀚,尽管未得要领,但亳州已确实展现了它文化之都的魅力,只是我依旧不认为这些就是亳州的全部。文化这东西,生发于民间,生发于百姓的生活之中,经文人艺术家提炼之后,终究会回归到民间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由老庄而生发的道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数千年,成为文人宦客“穷则独善其身”的一剂金汤良药,但道家教义的本身又有多少人可以说的清楚,它在亳州普通大众的世俗层面是如何流传的呢?它给亳州到底留下了多少可以看得见、可以摸得着的真实形态呢?
说到此,我以为从民间而来的文化还是要回归到民间的层面上去理解。亳文化研讨会上,部分专家也大声疾呼,研究亳文化,一方面要高屋建瓴,搭建学术体系,明辨方向,另一方面也要躬耕细作,深入到民间生活的细节,从衣食住行中去考辩渊源。
  对于亳州文化的概述,学术和理论层面上的东西总不及民间谚谣来得更直接:“四个老头子,拎着一串酒瓶子,背着一个药篓子。”四个老头子指的是老子、庄子、曹操与华佗,而酒瓶子与药篓子则指白酒和中药。不用我多说,这四个老头子,这两大国宝,几千年来,是如何浸润着、影响着中国大地上的芸芸众生。

5
  在亳州两日中,我留意着这个城市的一些细节。在城市中行走,新旧影像相互交融,现代化都市的精致还没那么充分,许多地方,旧城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寻常巷陌,低矮的民房夹杂其中,门面破落,街巷中电线杆交织零乱,各种小广告张贴其上,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喧嚣热闹,街道上人如潮水,与各种店铺、摊贩、商场混杂在一起,构成着世俗的生活图像。
  饮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这座安徽最北部的城市,它的饮食却颇出我的想象,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虽地属北方,但亳州的饮食却并不粗犷,除了份量重之外,所有的菜肴做的都相当精细,口感鲜嫩,体现着亳州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在我们的接风晚宴上,我们第一次吃到可入中药材的田七、金荆,凉拌,绿意盈盈,蘸着配料,口感奇特,唇齿留香,既可入味,又可养生,极富有想象力,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相类的菜肴,但凭此已算是药都最好的注释了。当然这里还有肉夹馍、凉拌面、烙饼等极兼顾南北风味的面食,这里的大馍带着原味麦香,并充满着劲道,让人不觉地想起五月的麦场。而在我们下榻的宾馆前,最民间的牛肉烙饼勾起着我们的食欲,薄薄的面皮里混杂着芝麻,包裹着厚厚的肉馅,在平锅里煎出嗞嗞的声响,浓香扑鼻,一问价,才8块钱一斤,亳州人的爽直又隐约可见。
  在亳州,道路的名字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神武大道、养生大道、华佗大道、庄周路、张良路、嵇康路、漆园路、仙翁路、槐花路、杜仲路、芍花路,等等,无不与这个城市的历史相与呼应。大概也只有亳州才敢将这些历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作为自己城市的道路名称。还有听闻已久的亳州二夹弦,此次有幸耳闻目睹,也令我始料不及。在我的想象中,二夹弦应该是粗犷、高亢,有着北方大鼓般的气韵,不想却恁地清丽柔和宛转,隐约的,有着越剧的缠绵。可见,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对亳州文化有着多少想当然的意味。
  在亳州高等师专院校里,数百名高职女生身着统一的运动衫,为我们表演了神医华佗所创的全套五禽戏。宽阔的绿色的塑胶广场上,学子们神情笃定,吐纳均匀,举手投足,如优游于山林间,俯仰自得。正其时,广场上凉风忽起,并有几滴小雨落下,像是上天有意的成全。十分钟的表演结束后,孩子们收拳于怀,气不长出,一派安详之态。短暂的观摹,虽未能尽悉其奥妙,却也能领会一二妙义。感叹之余,唯愿华佗所创的五禽戏能由着教育的路径在民间普及开来,成为亳州另一个强有力的文化风景。

6
  负责接待我们的亳州师专宣传部的徐玉松副部长是位80后,也恰好是我的同乡,在整个接待活动中,他善饮健谈,大方得体,亦雅亦俗,张驰有度,将亳州人热情、爽朗、正直、好客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不得不感叹亳州文化对这个外乡人的滋养之功。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毫不为过焉。
  临别的午宴上,年轻的徐部长依旧盛情不减,一一把盏相敬,“请尽饮杯中酒,不斟第二杯,只待您下次重来再饮”。这是亳州的待客之道,爽直坦荡,一无矫饰之情。
  车子发动的时候,我不禁心怀感念。二日的盘桓虽短,但这个既神秘雍容又坦荡自若的皖北小城给了我们相当美好的印象。南方的精细与北方的坦荡在这里合而为一,并在老庄之风的浸润下,呈现着独特的气质,让我们犹自有回头探看的念想。
  回头望时,乡贤徐君犹自侧立路边,挥手送别,看来,他的生命已融入了这方水土。但无论如何,你若安好,他乡便是故乡!
  忽又想起老子的话:“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善哉!亳城。是为之记。

 

 

 

 

 

 

 

《合肥晚报》报道

 

发表时间:2012/7/7

 

亳州的气息

 

 

《合肥晚报》记者  程堂艺

 

一、
  在我的感觉中,安徽的南北文化还是泾渭分明的:皖南细腻、温文尔雅;皖北粗犷、雄浑苍劲。然而,在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皖北小城亳州,我发现自己的感觉不对了,我分明嗅到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气息。
  我的这种感觉得到了亳文化研究学者、亳州师专校长王正明先生的印证.据王校长介绍,黄河、淮河及长江自古是中国文化的分水岭,而在黄淮之间,有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流经亳州,使得这里在北方人眼里是南方,在南方人眼里又是北方。而据史料记载,几千年前,这里水网密布,如同江南。那么多水的亳州,它的文化能不灵性,阴柔么?
  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亳州文化的多样性:既有南方文化的婉约之风,又有北方文化的豪放之气。
  难怪有人说,走近亳州,就像走进了厚重的古文化:北关探古,一条条老街诉说着商汤的繁华;运兵道探幽,地下长城回顾昔日曹丞相用兵的神奇;华祖庵旁,似乎能倾听神医治病救人的故事;明王台上,仿佛回到当年揭竿而起惊天动地的豪情。走近亳州,总会有一股浓浓的酒香。走近亳州,就像走近了仙人之乡。这里的老子故事比比皆是……老庄文化、曹魏文化、养生文化、名酒文化,这些都让我们想一探究竟。
  花戏楼是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宝之一,在它的身上,或许最能体现南北文化的交融.
  本来以为花戏楼的名子,由古传来,牌楼的门楣上定然有这三个字的匾额,到后才知并非如此,在门楣上有的却是“大关帝庙”几个大字。据当地人介绍,当时的陕西、山西商人特别崇拜关羽,在建造花戏楼之前,这里是一座大关帝庙,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所以还有名称为“山陕会馆”。歌台,即戏楼是在20年之后,也就是清康熙十五年,由陕西、山西的药商在关帝庙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因此,花戏楼这个名字只是后人叫起来的,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得此俗称。
  花戏楼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走进大门,迎面是主屋,两边是两排有着很长走廊的两层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回过头来,就是当年唱曲演戏的楼台了。戏楼舞台呈凸字形。系仿木结构三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四面雕刻着十八出三国戏文、掌故的砖雕、木雕、彩绘,无论是人物面谱还是庭台楼阁,无不惟妙惟肖,精美绝伦。而这些,也只有在皖南才能看到。
  站在花戏楼下,仿佛听得到衣呀的戏腔、铿锵的罗鼓和浓装重彩的裙服极尽奢华,两边的楼上走廊边也一定都是看戏及议论的欢笑。当年会馆里会是怎样的一番绚丽与繁华的场面?

 

二、
  亳州是一代枭雄曹操的故乡,这里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遗迹和传说.有“地下长城”之誉的古运兵道便是其一。
  地道中狭窄异常,仅容一人能过,两旁以细长的青砖砌成,灯光照耀下,整个地道发出闪亮的光;地道两边有有猫儿洞,只可容一人藏身;有通风孔,站在下面听一听,会听到上面呼呼作响的风声,是用来进新鲜空气的。有传话孔,可以向另一条地道中传送讯息。我只顾左张右望,却忘了看前面的路,忽然感到头上一阵巨痛,原来是一头撞在了地道的墙壁上。抬头看去,见到障碍券三字。这段地道猛然一低,里面设满了机关,有陷阱、绊腿索等设施。再往前走,时而两条地道并行而进,时而一高一矮两条地道用楼梯相连……这份幽深蜿延,曲折不定,让人有一种迷失其间的感觉。
  传说中,曹操没有起势时,兵少粮寡,为敌困在亳州城内,为了迷惑敌人,便从运兵道中将一部分兵将调到城外,然后冲破敌阵,杀到城内。然后再将此部分兵将还调出城外,然后再冲进城内。如此往复,敌人以为城内兵多将广,自然不战而退。不过,近些年,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太合实际。曹操当年为何要修这运兵道,也许和他本人一样永远是个谜……
  除了曹操运兵道之外,在亳州城内还有不少与曹操以及曹氏宗族有关的古迹:曹巷口,据说曹操家族曾在这儿住过;斗武营街,据说是曹操练兵的地方,尚有饮马池可以作证;还有曹氏公园,园内埋着曹操的祖父曹藤、父亲曹嵩、大女儿曹宪等亲属。据说1973年考古人员曾清理发掘过这几座墓,从中出土了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等文物……一路看下来,似乎明白了当年曹操何以能吟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传世名句了。
    

三、
  在亳州,说到曹操,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同乡——医圣华佗。在东汉末年那样动荡的时代,华佗的高超医术曾救治了很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无辜兵士或百姓。然而他最后还是死于同乡曹操的刀下。不过,曹操杀了他的这位同乡神医后很快懊悔了,就将华佗的故宅扩建成纪念堂,即今天的华祖庵。
  让我没想到的是,华祖庵居然是在一条小巷子中。如果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身穿布裙,手提药篮的女子,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处在哪个时代了。步入庵内,迎面见到一个飞檐雕栋的古式房屋,其内供有神医华佗的塑像,看上去神采飘逸,癯清轩昂。屋前有一铜质大鼎,鼎内烧着数炷香,有人围在鼎的周围默默祈祷。我无意用好奇打扰他们的虔诚,便穿越庭院,绕过长廊,来到了后面的古药园。古药园中,一片竹篱柴扉间,满植各类名贵中药草,药圃流香。陪同者为我一一指出,这是芍药、这是亳菊……我似乎看见,华佗就在这里,就在那药圃里的洗药池边,正洗着他的曼陀罗。
  “一代风流说魏王,邺宫荆杞雀台荒。曹家坟宅今何在?不及华佗有草堂。”华祖庵诗壁上的这首诗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呀,华佗和曹操都是名留史册的人,但当1800多年后,当曹操和他的功业都一切成谜时,华佗依然能在自己的家乡拥有一座宁静的宅院,在世人心里留下一座不朽的丰碑,以及他留下的“五禽戏”。
  在亳州师专院校里,数百名女生身着统一的运动衫,为我们表演了华佗所创的全套五禽戏。宽阔的操场上,学子们神情笃定,吐纳均匀,举手投足,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十多分钟表演结束后,学子们收拳于怀,气不长出,一派安详之态,宛如江南女子,让人神往。
  “庄周梦蝶”说的是亳州人庄子因饮酒所致,在梦中我、蝶不分的故事。著名画家范曾曾就此作画一幅,画中的庄子醉后横卧的样子很美,犹如文人书房中挂着的水墨画;庄子醉后的梦境很美,有扑棱着翅膀的蝴蝶作为永恒的意象。
  庄子醉了,醉出了一个千古蝶梦;而我,闻着亳州这或细腻或粗犷,或内敛或豪放的文化气息,也醉了……

 

 

 

  

 

 

 

 

 

《安徽日报》报道

 

发表时间:2012/7/3 

 

亳州特色文化进校园

 

 

《安徽日报》记者 武长鹏

 

    近日,《亳文化概论》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师专召开,70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据了解,亳州师专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始,在全校以《亳文化概论》为教材,开设公共课程。

  据介绍,2010年,亳州市在亳州师专成立亳文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亳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同时挖掘亳州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彰显亳州独有的人文内涵。 《亳文化概论》对亳文化的内涵、特点、历史沿革及哲学意蕴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和论证。

  亳州市汇集一批亳州地区以及全国各界关心热爱亳文化的专家学者,对亳州的思想文化、戏曲文化、方言与民俗文化、曹魏文学等进行系统研究,近年来相继出版了《亳文化概论》、《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蒙城方言研究》等。

 

 

 

 

《安徽青年报》报道

发表时间:2012/6/28

 

亳州师专:持续发力亳文化研究 稳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

 

 

本报记者  晓风
特约记者  徐玉松  魏小红

  

    亳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教育责无旁贷。古往今来,亳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为大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亳州师专坚持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亳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积极拓展亳文化教育阵地,加强亳文化学术交流,并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弘扬亳文化的重要意义,增进大学生对亳文化的理解,强化自觉保护、传承亳文化的意识,使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构筑亳文化研究平台
  亳州师专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整合校内外学术研究力量,形成学科优势,凝聚办学特色,于2010年初正式成立亳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专门从事亳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科研机构。中心先后组建了曹氏家族文化研究所、亳州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所、中华道学与养生文化研究所、华佗与五禽戏研究所、亳州二夹弦艺术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各研究方向分别由王正明教授、张立驰博士、魏宏灿教授、胡利华教授、葛跃博士、代志星副教授、刘红洲副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从事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目前,中心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以校内学术力量为基础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校内外专兼职人员60余人,其中教授40余人,博士20余人,多位来自重点大学、“211”大学的专家学者。同时又吸收地方学术力量,注重与地方政府联手合作,共同开展亳文化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平台。在组建亳文化研究团队期间,学校依托地域优势,鼓励师生积极探索高校现代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之路。近年来,中心组织艺术系师生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先后对亳州邦剧团、界首彩陶厂等地进行调研,走访亳州二夹弦、亳州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传承人。在走访过程中,获取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调研组还与诸位民间艺人进行了友好交流与洽谈,并就高校如何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提出了很好的设想和思路。

学术研究深入挖掘亳文化资源
  学校把亳文化传承、保护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着力将亳文化研究中心打造成亳文化发掘、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中心整合学术力量,成功申报并立项省厅级课题1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办课题3项。这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尚属首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系列省、市、校级获批立项的科研课题,对亳文化的学科体系、性质、内容、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华佗五禽戏、中华道学思想文化、曹魏文化、方言与民俗文化、亳州二夹弦等戏曲的文化内涵。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亳州城市精神、旅游文化、民间艺术、中医药文化、酒文化等研究,系统挖掘亳文化资源,大大加快亳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学术研究初见成效,在三类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亳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承方式。走访、认识、保护是“知”,弘扬、传承是“行”。“知”与“行”在亳州师专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亳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依托亳文化,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师生,无声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特色鲜明。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景观设计,处处流露着亳文化的独特品质:文化浮雕镌刻着华佗、曹操的人生传奇,展现着“华佗五禽戏”的奥妙……漫步校园,闲庭信步,道边路旁,励志碑石,随处可见。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实现文化元素与精神引领有机结合,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契合。

开设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
  在开发亳文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首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课程《亳文化研究》和《五禽戏》。其次,各系(部)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开设地方特色浓郁的亳文化教育课程。如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亳州民俗剪纸》,聘请传承人王炳华为学生传授剪纸技艺。音乐相关专业开设《民乐与地方戏曲》,其中以“亳州二夹弦”为主,并采取“小先生制”,通过传帮带,进一步学习、传承亳州二夹弦。中文与传媒系各专业拟开设中华道学文化研究、曹魏文化研究、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亳文化专题研究等课程。
  学校还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亳文化大讲堂、亳文化沙龙等,为阐释亳州历史人文、传播思想、交流文化搭建平台。学校诚邀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传人、全国华佗五禽戏健康养生中心顾问周金钟老师作“浅谈华佗五禽戏与四季养生”的专题讲座,还邀请亳州梆剧团“二夹弦”国家一级演员李景芝到校讲学。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许昌第四届三国文化周“金石杯”大学生电视辩论赛,纵论三国文化,并喜获佳绩。
  在亳文化物态层面建设的同时,学校注重学术思想层面的积淀和提升,以亳文化研究中心成员为骨干,组建了亳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团队,开发校本教材。《亳文化概论》、《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魏晋文学论》、《蒙城方言研究》等相继出版发行,目前,中心正在组织学术力量编写《亳州百名历代历史文化名人评传》等“亳文化丛书”,以亳文化构建与学术研究同荣共进,亳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的学科特色和良好的发展姿态已初步形成。

加强亳文化学术交流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开设“亳文化研究”专栏,刊发省内外专家学者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校积极组织亳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参加“中国•亳州老庄与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安徽省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淮河文化研讨会”、“曹操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充分利用学术团体或个人来校参观考察等交流机会,大力宣传和推广亳文化及其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亳文化、热爱亳文化,为深入开展亳文化学术研究工作提供更高的平台,着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6月15日,《亳文化概论》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师专举行。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弘扬亳州悠久历史文化,推介亳文化研究重要理论成果——《亳文化概论》。70余名与会学者专家围绕亳文化研究动态、亳文化产业开发、亳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亳州二夹弦地方原生态唱法、亳州地方方言和民俗研究路径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政企学三方合力推动亳文化研究。

构建亳文化品牌文化建设
  亳州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厚德、务实、创新、奋进”的亳州城市精神,提炼于亳州传统文化,具有厚重的本土文化底蕴,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引领未来。学校集思广益,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积极开展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养成教育等。学校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倡导“传承创新亳文化 弘扬亳州城市精神”,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在营造传承亳文化浓厚氛围的同时,学校正在筹建亳文化馆,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亳州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大学生体验亳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还坚持开放办学,与地方政府、市文旅局、市博物馆等联手共建校外亳文化教育阵地,积极拓展亳文化教育资源。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徜徉在博物馆,领略几千年来亳州历史文化的厚重;穿梭在曹操运兵道,感受沙场秋点兵的气势…… 
  亳州市制定文化强市战略以来,全市迅速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以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实现由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跨越。亳州师专自成立亳文化研究中心以来,细致整理、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亳文化,并将亳文化研究成果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成为弘扬、传承亳文化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工作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亳文化研究是亳州师专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的重要见证。中心按照学校“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坚持亳文化学术研究与学校发展、地方建设相统一,把教学、科研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方向,构筑平台,汇聚队伍,创造成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亳文化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积极探索亳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更好地弘扬、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新安晚报》报道

发表时间:2012/6/20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而天下道源在亳州,亳州人说:
应扛起传播传统文化之责任

 

 

《新安晚报》记者  刘高威

 

  道家学说以纯洁至高的境界,千百年来与孔子同道并行,引领社会。在时过两年多年后的今天,道家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道家文化研究的层面屡被拓展、角度日趋更新,并为西方文化所关注的学术氛围下,世人再度将目标聚焦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皖北涡河流域,凝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探求道家文化缘起的真谛。6月15日,亳州师专《亳文化概论》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亳州举行,众多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针对亳文化研究动态、亳文化产业开发、亳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诸多课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老子生于曲涡间
  亳州师专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正明介绍说,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诞生地,见仁见智,历来说法各异。近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考古论证,最终证实了老子故里在亳州市的涡阳,庄周故里在亳州市的蒙城。这样的结论,学术界虽然还有人不能接受,但和以前相比较却前进了一大步,至少可以和“河南说”并存。
  在涡河大地上,撒播着众多的道家历史遗迹。如太清宫,又名天静宫,今尚有流星园、九龙井等古迹。经文物考古学者专家考证,已确认老人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忖的天静宫。此宫为道教的祖庭,位于涡阳县武家河入涡河口处,三面环水,占地两百公顷,为历史上第一个笃信道教的黄帝——汉桓帝派人所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在其庙基下发掘出大量的战国和后来各朝的遗物,并在汉桓帝永兴元年谯县令王阜为老子母亲所立的李母碑文上,发现确凿无误的文字:“老子生于曲涡间”。
  太清宫东二里,占地亩许,俗称尹子孤堆,高约三米,旧传尹喜为了报答老子的教诲之恩,从函谷关来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就葬在太清宫旁,永远守护老师诞生之地。庄子庙及庄子钓鱼台、陈抟卧迹、陈仙桥……散落在涡河流域的道家文化遗存又何止这些,只要人们置身其中随意浏览,都会发现道家文化的许多遗迹。

借鉴老庄养生文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庄周故里的亳州,更是重视养生文化,太极拳、五禽戏和气功等健身之法,从道教宫观走向民间,走进千家万户,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与养生健身息息相关的中华医药不断发展进步,用针灸、拔罐、推拿、熏蒸的方法治病疗伤,堪称中华一绝。
  道家的养生理念是“天人合一”,不仅是人的生理活动规律,人体的阴阳转合规律与自然大道的化育规律“合一”,更要求养生者的思想修养与大道之“道”、之“德”“合一”。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老子》第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要求人们去除伪饰,返还真实自我,消解名利心机、心智而生存“无忧”。这段话也是实现“致虚、守静”必须做到的。万物的生长,均离不开阴阳转合,而阴阳转合又需要平衡协调,这种平衡协调,是依靠“气”冲而“和”之,此“气”即是活动顺畅、有序交融的阴阳之气。因之,后世各门派养生家,在养生过程中无不重视“气”对养生的重要作用。

走世俗化发展之路
  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家栋介绍说,尽管大众生活在道教气息浓厚的社会里,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深受道教的影响。比如,人们少荤多素的饮食习惯,就是受到道教徒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主张的“味无味”、“无味令人口爽”饮食习惯。日常食品豆腐则是淮南王刘安研究道教养生法过程中发明的。我们不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崇尚黑白为主的方式,显然是受道教阴阳关“五行色”色彩体系的影响。可是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了解道教的常识,甚至不知道有道教的存在。中国本土的道教不但被边缘化、模糊化,甚至被污名化、妖魔化。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长期以来,不仅对道教的重视和宣传不够,反而片面放大了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好的东西。例如古代统治者迷信道士炼丹长生之术,祸国殃民;一些巫婆神汉假借道教名义欺诈行骗,谋财害命;也有一些道士自命清高,远离尘世,令人望而却步。另外,道教鼻祖老子《道德经》哲理玄之又玄,难以理解,远远不如佛教故事通俗易懂。中国本土道教正面临发展困局甚至严重的生存危机。
  牛家栋建议,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要积极而适当地引导大众在养生健身、节庆民俗和日常生活中融合道教文化的元素,把开展民俗活动与弘扬老子道家文化、普及道教常识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比如,可以在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设立“诵经堂”,组织民众学习老子《道德经》和其它传统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