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信念,引领大学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中文与传媒系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在“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组建实践团队,奔赴阜阳、界首、淮北、利辛等地,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坚持协同联动,突出务实导向。中文与传媒系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协同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师生联动、校地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系科提前与实践地对接洽谈,动员组织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共同挂帅、形成合力;打破专业年级限制,加强学生培训;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打通课堂教学和基层实践的最后壁垒。实践内容突出务实导向,实践过程力戒走马观花,实践团队深入围绕阜阳剪纸、阜南柳编、界首彩陶、淮北民间戏曲、利辛农民诗画等多个选题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和推动青年大学生将社会观察、感悟思考、调查研究等成果收获,转化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确保社会实践育人走深走实。
聚焦多彩非遗,助力文化传承。中文与传媒系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语,凝聚奋斗力量,与时代同向同行,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挑大梁,敢担当、能吃苦、有作为。实践团队依托实践地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阜阳颍上花鼓灯艺术团、颍淮柳编博物馆、界首彩陶实践教学基地、葛庭友剪纸工作室、杜氏刻铜工作中心,走进淮北戏剧曲艺家协会、泗州戏剧团、濉溪县文化馆等地,学习非遗项目、对话非遗传人、调研非遗传承、传播非遗故事、探索数字保护,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生机。
调研农人诗画,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深入乡村一线,加大对乡村优秀文化的研究和阐释。
实践团队深入利辛县王人镇,调研农民诗画传承、专访农民诗画典型人物、拍摄主题纪录短片,探寻农民诗画历史传承、挖掘农民诗画文化价值、解读农民诗画时代内涵。实践团队还借助短视频、抖音直播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农民诗画,为王人镇打造充满艺术氛围和文化魅力的“农民诗画小镇”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在调研乡村、服务乡村、赋能乡村中真切感知乡村需求、检验专业所学、练就过硬本领,把乡村调研的生动体验转化为个人成长发展的强劲动能,真正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成长成才。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社区。在阜阳颍州区,实践团队深入颍西街道泉河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非遗焕新生”实践活动,结合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向居民宣讲非遗知识,以实际行动扩大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在安徽界首,实践团队走进东城街道张孔社区,开展“心系国防 有你有我”国防教育宣讲,向居民普及国防知识,积极营造全民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在界首植物园,实践团队联合界首小红帽志愿服务团,联合举办“暑期无烟,健康一夏”活动,与当地瑜伽队、太极队合作开展惠民演出,营造健康生活环境、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实践团队真正发挥专业优势、协调各方资源,服务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助力社区文明新风尚培育。
凝练育人成果,推动经验反哺。中文与传媒系将成果转化要求前置,持续凝练实践育人成果,不断延长实践成果链条,扩大实践活动影响。实践团队前后共历时10天,足迹遍布4个县市、10余个乡镇社区,行程共计约1500公里,采访了30余位典型人物,共发放调查问卷、宣传资料1500余份,累计受益人群达7000余人。实践团队充分利用短视频推介和抖音直播等媒介形式,实现多渠道、多角度、多平台的信息发布与内容联动;累计发布推送各类新闻报道近30篇,先后受到10余个省市级媒体的宣传报道。
中文与传媒系4支实践团队完成调研报告12篇、专题纪录片6部、人物通讯集4部、主题画册3本;新学期还将举行“三下乡”成果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等活动。把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充分融入专业实训和学科竞赛之中,推动实践经验反哺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育人成效。将实践成果惠及更多人群,从而引导广大师生昂扬奋发、挺膺担当,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努力谱写灿烂激昂的青春乐章。